第407章 月明红杉-《冷链二十年》
第(1/3)页
第407章 月明红杉
半个多月过去,隆台发改委准备用两天时间召开几场企业见面会,围绕红杉渔港经济区的规划发展征求意见,同兴被安排在后一天的下午场。
一支五人红杉港团队,带着在方楠基础上又多加修改的方案,午后向发改委驶去。可就在快要抵达的时候,忽然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 同兴的见面会被推迟到下午四点,理由是上午的一场还需继续研讨。
而上午的这场,正是为中隆欧冷而安排。
在休息室等待的时候,方楠等人都目有愠色,显然这是故意拖延。今日一过,发改委不可能为同兴单列日程, 他们压得越紧,留给同兴的时间便越少。
不时有人看着表, 四点到了毫无动静,一直到逼近五点钟的时候,才听会议室那边传来密集的人声。
当胡殊同一行走进会议室的时候,场间弥漫着沉沉的气氛,三个多小时的长会过去,人总会有些疲态,即便神色如常,注意力也难以像午休过后那样集中。
同兴的方案定在一页上,其上没有图表数据、没有规划图示,堪堪只有一行大字——流通能带来什么?
“同兴认为,红杉渔港经济区最大的难题在于人的聚合,如何把一张渔港文化的名片广而告之,是经济区所有运营的大前提,有了这个外在的人力循环,才有渔港经济的内循环。”
这不是新奇的角度,但却是很多人不愿深入碰触的角度, 有一条不变的经济铁律, 先有人的聚涌、才有钱的可观。但世上八成的方案, 都在把钱的事砸得金光四溢,把人的引入有些浮皮潦草。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后者非常容易量化,没有人愿意在发改委面前量定一根标尺。反观钱景的描摹,则多是大概念、大框架,跳过了“怎么让更多人来”,直接敲定在“人来之后的种种”。
胡殊同一上来便抛出一个醒人的命题,他放弃了方案的循序渐进,更不提人尽皆知的产城融合。与其说一些老谈的行业话,倒不如利用这点时间,讲讲流通的故事,把流通说好,就是把同兴聊实在了。
同时也让场中人不必满眼市场曲线、产品对线,反倒更容易抓住人们的思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