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出路之难-《冷链二十年》
第(1/3)页
第301章 出路之难
半个月后,杨成海加入同兴的消息,在青岩冷链圈子炒出激烈的热度。好事者们在冷链的网站或论坛,晒出很多当年有关杨成海的报道,把极为常见的冷链企业人员往来,硬生生扒成了八卦事件。
不过同兴人最早的担忧有点过头了,原因很简单, 杨成海已经不具备当年的声名能量,而成了不被这个圈子接纳的弃子,所谓一寸高一尺影,谁肯为一个落魄之人摇旗呐喊。
至于那些颇有针对的编纂,无不是残羹冷饭,只要同兴不理会, 越炒越没有味道。
杨成海入职同兴之后, 得了一个除了同兴各口负责人之外, 谁也搞不懂的职位,叫做“配送外事经理”。
这是胡殊同的刻意安排,职位名字有些奇怪,其实就是想更明白告诉同兴人,杨成海不参与同兴内部的运营工作。这一点很重要,杨成海这桩事让同兴自身的私言碎语达到不曾有过的景象,这样一个职位是给同兴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人事一切如常。
至于同兴配送要不要做、要怎么做,只要胡殊同没有亲口下决定,主事人会议上的内容是不会有人透露的。不过,人皆看得出胡殊同的倾向,这件事真正走到铺展的台面应该不会太久。
这也是杨成海“配送外事”的另一重含义,不能昨日一个方案今日便大张旗鼓,在胡殊同看来还有很多需要前置的工作。他先给杨成海牵上黎舟的线,针对同兴体系、微仓体系的电子配送平台,生成二字过于轻易了,依托杨成海的构想,胡殊同需要看到黎舟那边的可行度。
此外,还有上游生鲜企业主的市场大调研, 有人预测明年国内生鲜市场的营业额将颇千亿,但趋势性的东西过于宽泛,更精细的市场细分需求数据,也是摆在当下的难题。
城市配送又让胡殊同想到了轻量化的电动冷藏车,这不仅会得到环保方面的政策补贴,自身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降低成本。此外,微仓的成本测算是一件复杂的工程,这件事真要做起来就得做模式,在不同的城市做微仓,因地制宜和套用公式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这个公式的填充与演化。
越是深入越让人觉得这块骨头有多难啃,不过反过来想,城市配送要是真的好做,以融资大潮所释放出来的财力,早已把同兴的万千想法淹没了。
杨成海说我们需要给生产企业主看到一些踏实的东西,在胡殊同这里,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形,而且要细致、更踏实。
从前杨成海所呈现出来的,更像是一块敲门砖, 如今他在为同兴的这个板块的真正执行而切实奔走,二人都需要时间。
他们还有时间去仔细思量这个全新业务,可是远望西北,瓜将熟果将红,每一刻都格外宝贵。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