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百舸争流-《冷链二十年》
第(1/3)页
第169章 百舸争流
迟迟不能定下来渔港物流区,逐渐令业界产生担忧,战线拉得越长,越不利于各地企业的进驻,然而人们也只有观望,对气势汹涌组团进驻的十几家巨头无能为力。
关于盘湖渔港的冲突,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冷链输送模式。十几家大企业谋求的是“托盘式分拨”, 侧重于把盘湖渔港变成一个超大型的产地批发市场,而露天作业式的大量企业进驻,则是把渔港变成了大型的水产品交易基地。
盘湖渔港的使命是辐射华北、东北、华东三大区域,但渔港本身没有网,而它的区位又注定这里最多只能做到扇形辐射。十几家大企业负责分揽输送,将在很大程度上变为一个个港外的辐射点,水产一级一级分拨下去,也可以保障盘湖渔港的出货量。
听上去是一种不错的模式, 然而很快便被胡殊同否定。
鱼为什么贵, 除了离得远,还因为倒手太多。千禧年前后,那时的渔港经济区还是一个个渔村,举个例子,如果盘湖的鱼要到明江百姓的餐桌上,县里的人要到市里大商那里提鱼,市里大商要到盘湖市提鱼,盘湖大商到海边收鱼。
起码三次转手,至少三道差价,再加上冷运成本高和许多的人为炒作,从海边到餐桌,一斤鱼的价格至少能翻三四倍。
而且多年以来冷藏运输的不完善,让囤鱼成为了一个老毛病,哪怕时至今日冷链现状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也没有改变这种习惯。当渠道中间商手里有鱼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快速走市场,而是囤起来做观望, 直到市面上出现达到预期的价格或者遇到重大节日时,再在把鱼放出去。
如果作为纯粹的产地批发市场,且不允许更多企业介入,这种现状会一直持续,并且还会让中间商的层级越来越多。
在胡殊同的设想中,盘湖走鱼当如百舸争流,每一家企业都像从这里开拔而出的船,把鱼输送到更为细致的市场。就像他从前规划案中所描述的那样,百姓和渔港之间没有冷库的中转。
一旦没有了大吨量的存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为控价,把最大的货主交给盘湖。而且当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市面上鱼量的时效性就会变强,暗中的价格杠杆失去优势,价格自然会降低。可能有人要问了,这势必导致企业的利润降低,哪家愿意干这样的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