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我们可以逐步改革黄册制度,允许百姓有一定的职业选择权。" "同时,我们也可以设立一些公共工程,吸纳一部分失业的劳动力,以此来稳定社会。”李善长提议道。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好,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 "但是这件事必须小心处理,不能引起社会的动荡。” “是,陛下。”李善长恭敬地应道。 李善长退出了朱元璋的书房,他的脚步显得沉稳而有力。 虽然肩上的责任重大,但他心中已有谋划,信心满满。 大明的未来,乃至整个华夏的命运,都将因他的这一方案而改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善长开始秘密地与各地官员会面,详细解释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他的话语铿锵有力,目光坚定,仿佛能洞穿人心。 他强调黄册制度虽好,但过于僵化,必须给予百姓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有机会选择自己的道路,这样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国家才能真正强盛。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没有闲着。 他在宫中召集了一批忠诚可靠的谋士,仔细研究如何实施这项改革。 他们讨论了许多方案,从最简单的试点开始,到全面的推广,每一步都谨慎考虑,确保不会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几个月后,一项历史性的法令颁布了。 黄册制度的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指定的几个繁华城市中,百姓们被允许更换职业,尽管还有许多限制,但这已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进步。 市场上,人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孩子们也能跟随自己的兴趣学习技艺。 可改革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些保守的官员和权贵家族开始暗中抵制这一政策,他们担心失去对人民的控制,以及自身利益受损。 暗流汹涌之中,甚至有人开始策划阴谋,想要破坏改革,恢复旧制。 消息很快传到了李善长的耳中。 他的眉头紧锁,知道自己面临的不仅是政策的推行问题,更是一场关乎权力和利益的较量。 他决定亲自下到地方,了解民情,同时暗中调查这些反对派的动向。 在一次巡视的过程中,李善长来到了江南的一个丝绸之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