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韩俊的义举(上)-《重生记事簿》
第(1/3)页
“改革”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初衷,便是如此。“八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从总体上仍可划分为:进一步调整处理好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两个方面。
各地,也都在中央的指挥棒下,奋力前进。
可是,任何一种习以为常的制度,想要变革,总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从古至今莫不如此,不论是商鞅,还是王安石。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事业。
改革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上,仅仅一个解决冗员的问题,美好的初衷,却不见得会带来同样美好的结果。打破铁饭碗,敦促工人们的积极性,但产生的问题,同样尖锐。
只想着打破,却没有想过如何安置那些被解决了的“冗员”,突如其来的“下岗”让许多把所有青春都奉献给工厂的老工人措手不及,倍受打击。
在滨海,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
吕文的初衷很好,他之所以允许民营企业家介入改革,收购规模较小的国有企业,是想借鉴他们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经营经验和手段,以期待他们能把那些因为国家不再拨付资金支持的小企业盘活。
但是,吕文却犯了一个错误,他忘了即便是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他们的骨子里也是商人。商人的目的是什么?是追逐利益!
田柏坤收购毛纺厂的实例很好,工厂盈利,工人待遇也有所提高,可那是因为收购之初就明确规定。不准他随意的削减人员,而毛纺厂这种小厂,工人本就不多也无从削减。
但是,别的企业却不见得会跟田柏坤一样。
有的人。简单粗暴的把工厂低价收购之后,打着开源节流,提高效益的名号,大肆削减人员,安插亲信,将企业变成完完全全的私产,这是吕文所没有想到的。
7月3号,滨海针织一厂四十二名工人联名上访,控诉工厂改革过程中。资产被大大低估。随意安排人员下岗的问题……
7月4号。滨海化工二厂的工人同样联名上访……
自此开始,一连一个星期,滨海市许多规模不大的国有企业的工人上访活动此起彼伏。一时间信访办的工作人员忙的脚不点地,往往是摁下了葫芦起了瓢。着实苦不堪言。
而媒体也在就此事进行不间断地报道,有的歌颂改革就应如此,推翻原有陈旧的,呆板的体系,引入工人内的竞争机制,提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虽然有些人不满,却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也有的媒体对此事持另外的一种看法,认为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问题,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也有媒体对此持观望态度,认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政府都会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