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授官(中)求订阅-《大明的脊梁》


    第(2/3)页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这“三朝”。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根据邹衍“五德终始说”,认为秦主水德,按“五行”水行配亥月(十月)与子月(十一月),故颁令以十月为岁首。“大朝会”定在新年亥月初一即正月旦举行这也就是大朝的由来。

    其后的西汉王朝前期沿用秦朝旧历,亦以十月为岁首。汉兴之初,刘邦与大臣们不懂朝仪,遂命秦朝旧吏叔孙通参酌秦法制订汉朝的“大朝会”仪式。朝会地点初在长乐宫,后改未央宫。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时,在此举行的“大朝会”记载于《史记?叔孙通列传》。朝会在天色微亮时由礼官引文武百官依品级进入殿门。宫殿中陈列着车骑兵卫及各色旗帜、仪物,礼官传言“趋”,文武百官即整齐有序地依次疾步前行,东西向分班排列。刘邦则在一片钟鼓礼乐声中。由内侍簇拥着乘舆临朝。此时,百官自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官吏皆以次奉贺(贡献礼物)。礼毕置酒,以尊卑次起上寿。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改易正朔。以正月为岁首,“大朝会”相应改至正月初一举行,此后。历代相沿袭,宋代之后。各王朝仍仿效前朝行“大朝会”之礼百官朝服依品阶班立,各路举人解元亦随同冠服位列。由“朝集使”更名的诸州“进奏官”则各执方物入献。

    而到了大明朝,“大朝会”则由锦衣卫陈设卤簿仪仗,教坊司陈列大乐,礼仪司陈列诸国文书、贺表、贡物,还设纠仪御史纠察百官,监督那些站久了爱打瞌睡或交头接耳聊私的。待时辰一到,皇帝升座,鼓乐齐鸣,百官跪拜致贺,行礼如仪。礼毕则群呼万岁、万万岁。

    抡才大典到了今天其实便是最终之日,虽然规模宏大但是还是比不上大朝会,其规格与大朝会略低,但是比之常会又高乃是一个特殊的仪式。因为是文典,所以礼仪方面乃是由礼部主持,而锦衣卫便是负责次序。

    正所谓武官骑马,文官坐轿,杨铭身为官员虽然还没有授官但是毕竟也有了官身所以妙云早早的便帮他请了轿夫四人而轿子便是一般的四抬小轿虽然算不上如何气派但是也说的上不错,只有那轿门口一个由黑线织就的一个硕大杨字特别醒目。

    “这是谁给弄的?会不会有些太招摇了?”杨铭看了看轿子,对于轿子还算满意,可是那杨字却是有些过了,到现在他还不过时一个贡士身份而已,更何况还没有授官多多少少都显得有些显摆的意味,于是朝旁边的妙音问道。

    对于这些事情杨铭其实一点儿也不懂,他虽然对于一些政事还算比较熟悉,但是对于这些所谓的规矩还真的是两眼抓瞎,对于这些东西除了任人摆布之外更多的还是凭着主观意识去看,所以看到了轿门无疑就有些所谓的心虚了。

    这时候夏雨荷已经站到了轿边上,呵呵一笑对杨铭道:“公子这是哪里话,这轿子哪里不对了?这轿门前绣字乃是规矩,也是方便您啊?”

    她见杨铭不懂,于是便解释道:“前面绣字乃是区别轿子的归属,比如公子您乃是杨姓再加上这轿子的规模便能区别于您的身份,然后其次这天子脚下的官员甚多,比如您今天前去授官大典这官员都聚在了一块,到了下朝的时候这东华门外成百上千的轿子您能找到那顶轿子是你的吗?所以这前面绣的字并不是为了显摆,要是你不信待会你出门的时候看看其他官员的轿子那上面的字大多都是如此,什么红色、绿色、黑色都有.....”

    杨铭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自己果然还是小白了,就这么一顶小小的轿子而已,想不到居然还有这么多学问,他也是真的算是受教了。

    “咳咳!”脸红了红,杨铭这才在三女的目光中上轿。

    “三哥,公子就麻烦你了!”正要起轿,杨三刀已经穿着一身崭新的护院装束走了过来,这其实也是夏雨荷给两女解释由妙云吩咐的,看到杨三刀过来三女不由得再次叮嘱了一番,毕竟这一次可以说是杨铭迈入官场的第一天,无论是对他还是对众人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日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