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以九州公司目前的情况来看,方爸不投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方爸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方远这个坑爹货给惦记上了! …… 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过去了,方远手里的弱BSD猜想已经被一点点证明了出来。 不仅如此,方远在斯科特解题思路的情况下,加以优化。 让整个解题架构变得更加简单,不仅如此,相比于斯科特的方法,方远采用的方法,潜力更大。 也就是说还有进步的空间。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沿着方远的脚步,可以更加接近BSD猜想这座桂冠。 当然能不能摘下这个桂冠,方远不敢肯定。 但是他有预感,即便是不能摘下这个桂冠,这也不是一条死路。 而是一条可以让人走通的路,只不过前面的路还布满荆棘,没有被开垦出来。 只要把这些荆棘清理干净,就可以看到成功的彼岸。 当然了,这些荆棘才不会这么轻易的就被清理干净了。 只要你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它们刺的头破血流。 方远把这种方法叫做元定理。 当然这是暂定的名字,而这个定理也可以单独写成一片SCI论文。 既然已经完成了这个定理的设计,那自己是不是应该把它先投出去? 说干就干,方远用最短的时间就把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整理成为论文。 这篇论文的质量可以说是很高了。 起码比之前投稿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的那篇论文质量高得多。 既然这样,是不是可以冲击一下四大期刊了? 方远陷入了沉思当中,以他这篇论文的质量来说,投到哪里被拒搞的概率都很小。 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之后的弱BSD猜想的证明将会和这篇论文发在同一家期刊上面。 方远仔细的考虑了一下,决定把这篇论文投到《Annals of Mathematics》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年刊》,这么说大家就都很熟悉了吧? 别小看了所谓的数学界四大期刊,据统计自建国以来,国内学术界在四大刊物上发表28篇文章,国内独立完成的只有10篇。 其中京都大学贡献了2篇独立完成的论文,加上4篇合作完成的论文。 这还是什么概念?60多年,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四大期刊上线刊登的只有28篇? 虽然我们起步比较晚,但这样的结果,也是在方远的意料之外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