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敝国与山越各支部落素有往来,故而对各支部落聚居区的地形了如指掌。若能以敝国之人作为向导,带领吴军绕过山越布下的重重陷阱直捣巢穴,兼之敝国精锐之师从旁协助,打败山越自是易如反掌。”使臣冷然道。 周瑜凝视着眼前的这名号称越国使臣的女子,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奇妙之感。这名女子生得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眸,无论何时都看不到一丝情绪波动。这绝非正常人该有的眼眸!一股莫名的寒意从周瑜的背脊升起。周瑜此生中头一次产生了怯意,不敢与她对视。虽然江东之人皆习惯称呼周瑜为“儒将”,但是这并不代表周瑜乃是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周瑜十分清楚自己的真实实力。在战场上,只要古锭刀在手,哪怕再凶悍的敌将,他都敢怒目直视。可如今面对之人只是一名手无寸铁的女子,自己却为何心生怯意呢? 周瑜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决定不再去想,而是识趣的将目光从使臣脸上移开,不与她对视。这是周瑜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凡事无需过分强求。每当遇到匪夷所思之事时,他不会强迫自己马上弄明白其中缘由,因为如此所为只会使自己方寸大乱。每时每刻周瑜皆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以便自己随时做出最恰当的判断。正因如此,周瑜自从跟随孙策起兵以来所向披靡,未尝败绩。 冷静下来的周瑜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他询问道: “尊使的提议确实可行。不过贵国为何要襄助东吴呢?刚才尊使谈及‘互利互惠’,那就请尊使将贵国的条件说出来吧。” 越国使臣的语气始终是冷峻中不夹杂一丝感情,使人产生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但闻她冷然回应道: “都督果然真知灼见,鄙人自当直言以告。敝国的要求乃是复国,所以请求吴侯(孙权封号)将会稽郡慎水(瓯江)以南之地尽数割让给敝国,以为敝国复国所用。” “复国,这又从何说起?”周瑜闻言身体向后微倾,出言询问道。 越国使臣依旧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冷然回答道: “敝国先祖乃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原本建都在会稽。春秋末年,在先王勾践的领导下一度成为江淮霸主,可是此后势力逐渐衰弱,直至被楚国所灭。敝国余部只好退往闽南,之后到了汉初方才在先王无诸带领下重新建国。可是好景不长,进入鼎盛时期的汉朝绝不容其他地方政权存在。汉武帝在北击匈奴大获全胜后,便调遣四路大军共数十万人围攻敝国。寡众悬殊,敝国不敌战败。当时的越王带领最后一支越军以及一部分百姓逃至夷洲,积蓄力量,等待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周瑜家学渊源,对于古代历史也是颇有了解。若依越国使臣所言,越国实乃灭亡于汉武帝之时,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周瑜不解为何越国居然提议与东吴联合,共同对付自己的同胞山越,遂追问道: “尊使谈及复国,在下但有一事不明。为何贵国不如山越那般占山为王,反而要为东吴效力,以此分疆裂土呢?而且贵国与山越本是同源,均是百越之民,为何要帮汉人对付自己的同胞呢?” 在未得到越国使臣合理答复之前,周瑜绝不会做出任何许诺。有道是无功不受禄,从别人身上拿到的好处越多,也就意味着相应的投入越多,甚至还会得不偿失。周瑜并非贪图小利之徒,面对看似有利之事,他反而会倍加小心。因为这难保不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百越之民?”越国使臣极为不屑的冷哼一声,随即答道,“那是汉人给我们强加的称谓,在敝国看来根本没有‘百越’,只有我们越国人才是真正血统纯正的越人,其他那些所谓的百越,只是血统不洁的伪越族罢了。若是牺牲他们就能换来复国,敝国岂有半分不舍?” “原来如此。”周瑜摩挲着下巴略有所思,再次追问道,“那贵国为何选择与我东吴合作呢?” 在周瑜看来,若是越国真有实力,当是兵锋直指会稽,攻城略地。又何必与东吴联合剿灭山越,然后分疆裂土。 越国使臣目不斜视,冷然回应道: “正确说来,是因讨逆将军(孙策)以及都督的精彩表现,才让敝国做出如此选择。虽然讨逆将军不幸英年早逝,可他的继任者吴侯却在都督的辅佐下迅速安定政局,使敝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东吴对抗的风险。最后得出的结论便是,敝国无法战胜东吴,故而只能与东吴合作,因功换取封地。” 对于越国使者的夸赞周瑜一笑置之,他摆了摆手,淡然回应道: “尊使太抬举在下了,一切皆是两任吴主之功。” “鄙人所言皆是事实。”越国使臣不卑不亢,冷然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