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衣食住行-《澳洲风云1876》
            
            
            
                
    第(2/3)页
    细究其原因
    在于清朝庞大的人口数量,每年仅仅因为自然灾害或家庭困难养不活而夭折的孩子,数量就非常惊人,年均移民澳洲百万规模影响微乎其微。
    甲午战败之后
    清朝向国外列强借入了大笔款项用于战争赔款,这都需要逐年偿还,这些沉重的负担都加注在民众头上,牛毛苛捐杂税众多,人民生活困顿,物价飞涨。
    清-仲芳氏《庚子记事》写道:“刻下每石银十,粗麸白面每斤银五分,买米只卖十斤,买面只卖二斤,尚须鸡鸣而出,太阳一出即售停矣。”
    同年10月7日,又记:
    “白面大钱五百六十文,小米面每斤三百,玉米面每斤二百,白米系南粮,海道不畅,米庄不免居奇,每石需银八两上下耳。”
    一两白银可以兑换1000文制钱,只能买两斤不到的白面,而在嘉庆13年,通州白面不过30文一斤,四十年后价格暴涨了19倍。
    白花花的八两白银只能买一石白面,一石等于10斗,一斗等于13.5斤,也就是135斤白面(注;又一说125斤)。
    要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得了解现时白银购买力;
    光绪二十一年,北平内城西北角太平湖东(新街口)七间半房子售价85两,也就是1400斤白面的价格,每间房子的卖价还不到200斤白面。
    到底是房子太便宜还是白面太贵?
    结论是:哪样都不便宜。
    以小麦为例;
    康熙刚刚登基那会儿,康熙元年六月,一石小麦五钱银。
    到光绪25年,一石是4两银,价格涨了8倍。
    以黄豆为例;
    康熙二年十月一石五钱,《合江县志·食货篇》记光绪二十五年,合江地区黄豆一斤卖0.067两,一石也要八两多银子。
    一穷二白的普罗大众什么都能省,就是这口饭,那无论如何也省不下来。
    在大清朝,一个健壮的码头工人或者是商铺伙计,一年辛苦下来也就是7~8两纹银,如今粮价那么贵,填饱肚子都难,吃上一口荤腥更是奢望。
    这还不光吃,衣食住行这些,哪一样不要花费?
    1斤红糖35文、1只鸡48文、1只鸭100文、1两猪油120文、5根葱1文、1匹白布70文……
    老百姓既吃不起大米,也吃不起白面,吃上一把炒黄豆都是奢望,更谈不上什么幸福感了。
    在大洋帝国
    在帝国皇帝李福寿的严令要求下,内阁竭尽所能追求的目标,就是加强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做实事不虚谈,提高民众幸福感。
    政府近年来连续大幅提高政府雇员薪资水平,提高最低收入标准,完善《劳动法》《劳动争议仲裁法》,持续规范用工制度,改善用工环境,引导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城市和工业电气化进程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衣食住行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是社会普罗民众谁都离不开、切身体会最深的地方,是营造民众幸福感最重要地方,拼图缺一不可。
    源于华夏美食的传统,在吃的方面不需要担心,只要经济繁荣发展,帝国民众就能创造出眼花缭乱的美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穿衣服方面已说了很多,不复赘述。
    在住的方面,帝国的政策可以说相当宽松,只要不是在大中城市范围内,一般的小城市和乡镇居民,凭借婚姻登记证可以合法获得一块宅基地,面积0.3英亩,用于自建住房。
    宅基地一般位于政府指定区域,想要面积大一些也不是不可以,多掏些钱就是了。这些房子建成以后产权永久归属于房主。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每年要缴一些房产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