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二十年峰会-《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这仿佛也是一段人生,  有无数夜晚的辗转难休,才更珍惜一个霁风轻拂的黎明,  有披星戴月的垄垄耕耘,才有丰收时的热泪盈眶。

    它并不完美,但又让人迷于一种如同走到中年一般的领会,更觉遇见贵人的可贵,也不再会为小人占满心绪。蓦然间,经历仿佛不是线性的,而是块状的,可这些块有大有小、有的不讲道理。也许是人生高光的一幅舒卷,也许,只是抽屉里的一个角落,连自己也不愿轻易抽开。

    只是,当这些落在峰会的台面上时,被删的几乎只剩下了“中坚”两个字。而这两个字来之不易,无论记得记不得为何出发,都不能忘怀出发时相伴过的身影。

    多少老专家走进大大小小的厂区,多少人受益于最早的冷链企划案,多少人在背后论证着氨与氟,又是多少人以学术的奔走拉动着部门与企业。那些最早白墙白顶的国外照片、那些一心减少浪费的足迹,才是行业走到今天的最真实的底力。

    既为中坚,当然还要往后看。

    光有挈领还不够,  我们所能做到的切实,会引领行业、改变行业,向着新的征程迈步。

    不断的融资并购,本质上在压缩着新兴企业的发展空间,虽然在场的很多企业本身就是融资大潮的获益者,但胡殊同还是发出倡议,由大企业组立行业的发展基金,并且同兴已经率先出手。

    新兴企业的势能,胡殊同看得清晰,所谓支点,其实任何一家企业都是支点,他见证了中隆欧冷的消退过程,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根本上并不是它与同兴大棋对大棋的失利,而是在产销大联盟体系之下,它细枝末节的第三方物流、仓储物流都出了问题,产品下探出了问题。

    给新兴冷链企业良好的生存空间,终将成为一个不可避讳的课题,当很难看到新兴企业的亮眼、目之所望都是巨头企业野蛮生长的时候,那将是一个贯穿全行业的瓶颈。

    无论何时,菜要离开田间、车要走在路上,货要一次次堆码、一次次搬运,这些才是撑起整个体系的原力。

    国际视野要继续打开,供应链的大局还要继续探讨,但在胡殊同看来,落定一种机制、多做一些向下的实事,是这场峰会更有意义的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