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十三港-《冷链二十年》


    第(1/3)页

    第413章  十三港

    陆地上凭借交通优势而形成的大型物流集散地,即为陆港,俗称“旱码头”。

    春节刚刚过去,青岩空港柳知英的办公室,一个人正在做着汇报。此人从塔图城回来,柳知英觉得关于中亚的事不能只靠邮件来往,他需要当面与身在其中的人聊一聊。

    “柳总,  本轮兴建的陆港数量已确定下来,总计十三个,分布在各个国家。是由中亚相应的城市发起的外资招商,基本都位于中欧班列路线和各国铁路主干道的交汇处。”

    “陆港还是冷链陆港,有准确消息吗?”柳知英问道。

    那人点了点头,“打造冷链陆港已经明确下来,  那边的冷链环境和国内相比差很多,  冷链建设完全没有铺开,这一轮基建属于辐射性的笼统框架,  中亚内部也有意结网。”

    “规模上呢?”

    “没有定论,各地会听取应标方的建议,不同区位不同的体量,这些规划包括技术,应该也是中标的一大考量。这一次,我还听说……”

    “有什么尽管说。”

    “我听说一些欧洲国家的冷链企业也有意参与进来,利用中亚的土地和劳动力,并且就地取材,仓储加工同步启动,而后输送东亚、南亚和本国等多地市场。”

    柳知英沉吟一瞬,这种模式是肉眼可见的大赚,以肉品冷链为例,用中亚的市场价格买下中亚的牛羊,再用中亚的用工成本把牛羊进行部位分类初加工,凭借陆港的枢纽顺利走入市场终端。相比产自鹿特丹的货卖到佛罗伦萨,  差值可以倍计。

    况且这十三港都有当地的政策支持,  初级产品资源的调度上也会有所倾斜,  以点带面,未来还会有众多依附的厂区,一旦这一步楔进去,前景无疑变得更加诱人。

    可以预见,这些陆港能够应标,最看重的还是技术的输入、当地人才的培养,以及就业问题的清晰估算。

    堆在柳知英面前的资料足有半尺多高,涉及到各个陆港的实地材料、不同地方大同小异的招标文件以及潜在对手的资料。这些潜在对手国内居多,除了刚刚所说的欧洲,居然还有南亚的企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