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青宁冷协-《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但凡前景好的行业,总不乏招摇撞骗之辈,有很多中介性质的机构打着“冷链整合服务商”“冷链全程运作服务机构”之类的名号,以月费制专对中小企业和县市企业下手,实际上这些人的底子在内行人看来,不过是读了几本教材而已。

    画了不少渠道的饼、讲了一堆swort分析,唬人的东西说得满满。年合同一签,大几十万出去了,执行起来却是龟速向前,为此还闹出官司来。

    由此也映射到另一个问题,青宁有大几十个县,大大小小全部加起来有几百家冷链物流企业,而冷链的中间服务机构也是五八门。

    首先,看上去各地市都有各自的冷链协会,其实规模水平差别很大,有些地方难以引进高水平的业界专家,能力非常有限。再就是中间服务机构的分化也很严重,制冷学会是单独的、品牌协会是新创的,近年来还冒出来冷链设备协会、冷链产销联盟等等。

    所以说,企业也很为难,既不知到底该找谁寻求帮助,就算找到了也是一个板块而已,之后还得再奔走碰运气,这才使得很多野路子有了生存空间。

    今时这般局面胡殊同看得也很头大,别的不说,连个行业倡议都搞不起来,看上去雨后春笋,实际上各方都想握话柄,何尝不是一种乱象。

    省里也意识到这一点,冷链服务机构的出口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各方都在标榜权威,一家在学刊论坛上发布的内容,引来的不同声音越来越多。

    而改变的举措也正在路上,那就是确立青宁冷协的地位,把各个端口悉数归于麾下,强化理事单位的话语权,把各种类型的机构整合在一起。此一来,统一在一个大框架下,各地市在此形成分支,也利于不同功能机构的沟通合作。

    此举背后还有更大的考量,随着冷链发展的更新局面,学术上、技术上拧成一股绳,是整个青宁的诉求。通力做好省级农产品品牌,通过技术和包装增强品牌的辨识度、附加值,才能让青宁冷链、青宁产品跃上新的台阶。

    此事受到极大的重视,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协同经贸司共同发起,广邀青宁各机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梳理整合、破冗立新,赋予青宁冷协战略的高度,做好新契机新时代下的冷链工程。

    然而在此之前,陆建华单独邀请了胡殊同,此人也算是胡殊同在发改委的熟人了。当年他主抓青菜南运,二人由此结识,后来无论是企业家论坛还是冷链资金申报,胡殊同都与他打过不少交道。

    现如今,同兴在青宁冷链界的影响力无人能及,而学术技术上的问题胡殊同也是绝对的内行人,多年以来同兴办实事的能力也是深入人心。所以在召开大会之前,陆建华打算先听一听胡殊同的想法。

    去往发改委的路上,胡殊同也思量颇多,这位陆处长的心思他能猜得一二,同兴也有信心把事情做实做透,但胡殊同满心在想的却是,如何不让这个大担子压在肩上。

    这样一场整合的复杂,胡殊同不仅心里有数也知力有不逮,不仅同兴抽不出人,他自己也分身乏术。同兴学院即将迎来第一批生源,胡殊同又将多了个身份,叫做校长。

    思前想后,无论怎样总不能告诉陆建华自己有多忙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