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历史的机遇-《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所以这第三轮我们再钻下去也没有意义,我总觉得,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好,而是不够多。”
“你的意思是?”
“武关市既要流通值,也要附加值。”胡殊同似是彻底想通了什么,言语之间斩钉截铁,“一说起冷链,每个人都会想路的问题,家家都在研究走出去与走进来,只谈这个问题,别说两轮三轮,五轮六轮下来,对局面也没有什么改观。”
“你的意思是,我们既有的东西没有再动的必要?”
“正是,在我们目前的方案中,优势产品优势渠道已经大书特书。如果这千里运途货物通畅,武关市还是看不上,我们再做什么都是细枝末节。”
“那接下来我们怎么办?”
“做产业!”
“产业?”
“没错,我们暂且抛开怎么储怎么运的问题,把方案聚焦在这个产业园的产业上,武关要确立蔬菜品牌,特色与文化这些东西是提升附加值的利器。比如说紫皮大蒜,车来车往都压在厢子里,永远跳不出低效粗放的农产品范畴。”
“但要是有一个展示馆,用科技模拟整套培育、展示不为人知营养之类的价值,并依托这一点做观光,改变农产品的既往形象,做足社会效应,这些将是甘州蔬菜走出去的真正拳头。”
柳知英深深点头,有些事情单靠企业是做不起来的,市里和企业的配合,才是地方特色大品牌的出路。胡殊同的这个例子,可以扩及到甘州的十几种“地标蔬菜”,并且它可以做典范做示范,成为一个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
与此同时,柳知英也打通了此间迟滞。武关市并非不想号召什么,而是农业产业园这个东西,讲的就是特色与文化内涵,虽有先例但更重在因地而异,在他们看来,这是企业巨大的用武之地。
“知英,我来做技术案,你来做模式分析。我根据你的每一个模式,做细项的技术注入。”
“没问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