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冷链无边界-《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孟强强更是深知,强运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是同兴单独申报还是同兴强运联合并无太大区别,胡殊同此举还是一如既往的提携意味。

    这不是同兴的主场,也不像在青宁,人们更直观看到同兴的优势,但胡殊同决定一试。农产品要走出去,冷链企业何尝不是如此,在胡殊同的视角下,云城转运的功能趋于单一,只能解决中转储运。

    同兴和云城只能打上下游的配合,却做不到组合拳,而若能实现这个西北产业园,就将是一线需求的调度,同兴将立起另一处产品的营地,这又回到冷链的本源。

    抛开这些,胡殊同当然看重这一次的起业模式,没有土地问题、没有硬件烦恼,同兴这么多年哪有这样的机遇。

    “学长,关于这个产业园的申报材料我已经初步拟成,不过关于企业优势方面的内容还是你来把把关。”

    孟强强也道:“强运方面的资料我也准备好了,不过联合申报的话,我们有些内容需要融一下,到时候拿给县领导一份方案就是。”

    胡殊同只是微微点着头,并未回应二人的话,目中透着几分思索,似乎还没到开始行动的时候。

    “农市对接”这四个字,几乎伴随着胡殊同的整个生涯,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也一直在思考它的真义。

    把隆威县的苹果运到武关的市场?把墨自县的蔬菜运到青岩的市场?这样理解农市对接,就太狭隘了。

    如今的青菜南运,青宁品质更优的莴苣、蒜薹、青萝卜早已走上南部沿海城市的餐桌。他还了解到,西北的省份都在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水果品牌,各地所洽谈的终端市场早已突破地域的限制,紫皮大蒜、黄菜、优质苹果乃至百合,这些优势的地域农产品都在尝试打开数千公里外的市场。

    农和市,从来不是距离概念,只要能把农产品做到定向输送、保持长期稳定的供需,哪怕它的终点是地中海周边、尼罗河沿岸,这也是农市对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