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企业学院-《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超大规模的企业往往走内向型,自产自销补给人才空挡,也有一些走内向型的学院,做全行业人才链,后者往往能得到政策上的扶持。
放在冷链行业,企业学院定会有着深深的“行业学院”烙印,外向型面对全供应链的企业学院,是胡殊同不需任何犹疑的考量。
车开得极慢,当真正走进这个思维,开始尝试去解决问题的时候,胡殊同又回到了那种心念交织、多源汇水的思考模式。
庞老身边那些老前辈们的鼎力支持,就是自己莫大的底力,还可以尝试与明江大学、青宁大学、隆山大学达成师资调配,甚至为他们成立培养、实训基地,实现互取所需。此外,制冷学会、青岩制冷与同兴研发中心这些又将成为一大补给,可以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课程。
况且这上上下下,胡殊同是通畅之人,企业学院究竟要学什么, 从管理到技术,他的内心有一本经。
冷链所面对的,是几百万的人才缺口,它不像其他专业有底子有传承、有足够的前瞻还能与时俱进,这里先天发育便不好,还突然遇见了光热年代。十年前行业人才匮乏,十年后只会加一个更字,因为这个行业在很多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疯狂生长,需求呈指数级飙升。
或许是自己的学历出身,胡殊同早早就意识到,同兴要走的是更宏观的冷链,这条路如果仅仅是供与销,会让一个人轻松百倍吧。
不得不说,同兴学院如果成为现实,这条人才建设之路,至此才算真的走到了大局面。这些年胡殊同没少去各大院校做讲座,同兴也为实习生开辟了专门的培养通道,包括每个季度与行业共同倡议的奖学金,但这些在企业大学面前,效用不在一个层级。
企业大学是一个教育实体,系统性培养定向人才,属于一个行业的战略工具,从学历、师资乃至硕士博士站点,各方面和培训机构都有本质区别。
软件方面大致有模有样,一通走动下来胡殊同相信可以确立一个培养体系。可硬件上,单靠同兴出资是绝对不现实的,虽说不像高等院校那样几十亿的恐怖投入,但此间支出也是一个巨量的数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