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叫好与叫座-《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这三种技术,件件都极具针对性,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的潜台词就是八欧元的指示器,车载配送跟踪平台是向需求最大、发展最快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军,解决他们的棘手难题,可视化冷链运作系统则是打开冷库管理的全新界面,真正把人、车、库统一起来。

    事情到了这一步,窦少杰等人倒还能坐得住,因为技术与市场有先天的鸿沟,不是说今天制冷展几个团队一片叫好,明天就有企业纷至沓来不买不可。这件事看上去光火热闹,不过是给技术圈的论文学刊多一些背书罢了,对企业的影响短期之内绝然有限。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方才让人发觉,技术领域的突然介入,原来是暴风雨的前兆!

    别忘了,技术与企业之间,在胡殊同手里有一座大桥梁,那就是青宁冷链物流企业家论坛。这个论坛的背后有发改委的支持,又因为上一次对青菜南运等事项产生的切实成果,胡殊同对这个论坛的发起有强大的话语权。

    在青宁冷展这个当口,把企业集中起来向技术看,并探讨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实际增益,可谓应时议事、顺理成章。于是乎“青宁冷链物流企业家技术研讨会”不仅提上日程,而且以最快的速度促成现实研讨,青宁大地多位冷链企业主、第三方物流主再一次向同兴聚来!

    胡殊同心里的底,说千道万还是技术,他想做的是这个行业对技术的理性认知,而不是从前那样,“一听国外高楼来,心里先起三层台”。可以说,这是当下这个时代的真实命题,国外冷链技术确实先进,但民族品牌的技术企业又何尝没有创新,他们才是量体裁衣之人,才是走好冷链最靠谱的伙伴!

    这是真正的同趋同进,做同样大环境里的生意。至于国外的技术,从头到尾也没有人否认,而且它能给予我们前瞻与思考,看到趋势所在。当下胡殊同要做的,是把“好与合适”置于一个更大的层面,一个能打动业界的层面。

    这些来自各方技术团队的证言,就是胡殊同在企业之间最大的底气,既然事情的发轫就是要以更大的动静成就一方声势。临到胡殊同走棋的时候,自然也要烈火烹油,在短期之内急剧高涨。也只有这样,才能东风压倒西风!

    心念至此,胡殊同意识到,只同兴一个支点,影响多是发酵于青宁,制冷展期间的热度最是珍贵,等制冷展一过,事情便没那么容易引人注目了。

    胡殊同把即将要上会的材料拷贝了一份发给了胡运同,他无意派出同兴的技术人员前去,而是把期望都放在了弟弟身上。

    当天晚些时候,胡运同回过来电话,开口便显得信心饱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