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技术的力量-《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如果这样的产品能够面市,无异于横空出世,届时不是同兴如何推介的问题,而是选择与谁合作的问题。与大型的工贸集团合作,年产量以十万台起步,意味着十几亿的营业额,这样的预判丝毫不夸张,真正能解决大小冷链企业需求的设备,会让生产商蜂拥而至。
回头来说,想从这个角度入手的人不在少数,但对这个课题的信心度并不高。况且不同于高校的研发中心,企业研发的人最担心把战线拉得过长,担心兴师动众耗费众多,最终成果却不理想,对自身会有极大的影响,这是所有职场人的瞻前顾后。
但栾平欣既然会说这些,自身已经有了一套成行的技术原理,研发之外,还有同样重要的试验阶段,这个环节只有放在同兴这样的场子才能施展得开。
“我的想法是,将冷却器的主体一分为二,做成两个独立的部分,两部分同时让空气进入,其中甲提供制冷功率并挂霜,乙利用循环空气进行化霜。这里面的关键技术,就是如何通过调节负载的运行,让甲乙之间能够产生切换。”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有规律地切换冷却器,把霜变为湿度重新回到空气循环中,而不是传统冷却器那样越积越多。简单来说,甲的霜乙来化、乙的霜甲来化,化霜时由对方供冷,所要实现的功能,大家可以参照变频空调。”
这一席话,让在场的人明了众多,同时也跳出了从前的思维。“瘦身”“做减法”是当下众多行业的流行词,“少即是多”在很多领域被奉为圭臬。
冷链技术上,人们也在做瘦身,轻量化被视为趋势,所以人们只想着一个冷却器的实现之法,两个冷却器这样的事,一开始就没有纳入思考。
但在栾平欣看来,功能是最大,冷链一途的首要考量是千方百计把冷做好,从来没有人会把多一道安装工序作为标准。当然,一切要拿数据说话。
接下来的过程不会轻易,莫说成形之后的果蔬试验,产品本身的调试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这项产品的出路,值得让每个人全情投入。不得不承认,单靠同兴人很难做起这件事,在具象的设备研发方面,同兴几乎一片空白。
但青岩制冷不仅携着大框架而来,随行的人多是出自隆大机电系,这也让同兴研发中心的很多明大人心有所触,与他们一同回到纯粹的技术领域,方觉更衬这“研发”二字。
全程下来,胡殊同也没有发言,主要是栾平欣的话完全让自己没有发挥空间。他本以为前景方面的东西或许需要补充一些,但这一看人家可不是“技术宅”,对冷链上下游的种种需求,有设备方向上的独特理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