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西北之行-《冷链二十年》


    第(3/3)页

    胡殊同点头道:“孟叔,之所以有这件事,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强强上了个好大学,有自己做技术的本事,我是看在这点才想着有什么能不能帮一帮的地方。”

    说话间,胡殊同拿起酒来喝了一小碗,“再就是我和强强的际遇差不多,当年我家里的情况也就是这样。我们是一样的专业,那时候家里十里八村都认为我将来是干跑大车的,后来看都是误解。”

    “孟叔,强强出身青字头一号的学府,我那厂子特别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渊源,其实是怕他生出创业想法的。我也是村里长大的,其实钱多有钱多的活法、钱少有钱少的活法,但人的名树的影这样的事,有时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我记得强强说过,他考上大学的那天,村里人都指望着他将来为家乡修路呢。”

    胡殊同的话,孟强强的体会无比深刻,在乡下里,很多时候名声比钞票更让人有存在感。没人会说家里有多少存款,但人人都会放大名声的事。对老一辈来说,孩子在外打工,纺织工说出去就是做服装贸易的,做广告干策划的说出去就是搞房地产的。人们都不真正清楚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但都知道哪些行业是值得吹嘘的。

    而且攀比无处不在,有钱的人没成家,人们就会说没有家庭不算成功,有家有业没孩子,人们又会说人不可无后,有家有业有孩子,又少不了人乱猜测,那么多钱到底是怎么来的。

    孟强强吃惊地瞥着胡殊同,因为那一席话之后,他从父亲的表情里看到些许变化。霎时间由衷得佩服起来胡殊同,如果是孟强强说这番话,恐怕要挨扫帚把,但胡殊同这个外人讲起来,效用斐然。

    当下这个场合,成本很低、成本极低根本没有用处,只要提成本就会加重父亲的眉头。但要是说能为这个家挣来名声,听上去轻轻缓缓,实际上却直抵父亲的心理防线。有了这道思量,事情才有可能向着“我们老了,随你们年轻人去折腾吧”的方向进发。

    ……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