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顶尖人才-《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好在是长达半年的酝酿,鲜冷链园区大家已经摸索出一些东西,市场调查颇为详实并结合了国外的先进案例,针对这一领域的特质也有了一些新颖的提法,选址也有了几个备选,基本上可以上会立案进行整合性的讨论了。
然而这座三十万吨的单体库,开了两次会难见成效,因为它和鲜冷链园区是近乎两个相反的思维。一个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开放命题,甚至可以天马行空去描摹心中的鲜冷链园区是什么样子。
可另一个,是一篇全是条条框框的命题作文,这么大的库谁都没见过,假设对空间进行等比例放大,外围材料的使用可否按照这个比例进行论证?考虑到这座冷库的功能,各个冷区的设置如果照搬将意味着大量的浪费。
此外供冷机组的数量与排布、梁柱结构的电脑模拟,还有各种看不见的地方,如管道线路消防,不能有任何疏漏。
关键在于,这个时候谁都不敢说大话,不管隆台最后采取了哪份方案,区别更多在内部格局方面的差异,研发一方要对这份方案的每个字负责,真若出现设计方的问题,将是无法承受的。
当初看完隆药项目,胡殊同在现场便能拿出一套关键点的解决方案,但对这个单体库方案,一五一十字字落定的东西,他也一时开不了口。出路何在,看来只有下功夫狠狠钻研一番了。
研发中心的人其实也是这般思量,纵有想法也多是要加一个“可否”,既然无法自圆自证,都不愿意表露太多,毕竟这一屋子里的都是能人,担心对整个团队产生误导。
这次开完会,人们都离开以后,苏幕却留了下来。
“胡总,这座单体库实际上大家都有想法,但谁也不想牵头提点什么,因为我们只有理论上的论证,却没有任何实操的经验。要我说,我们还是应该找一个做过类似项目的人,不说三十万吨的级别,只要做过更大体量的人,由他出面一讲或许大家就活泛了,不至于如此谨慎。”
胡殊同点起头来,苏幕一语中的,人们的前思后量他也都明白。只是这样的人何处寻,不是求仁得仁的事,不禁问了出来,“苏叔,你认识这样的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