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滔滔-《冷链二十年》


    第(1/3)页

    第194章  滔滔

    听李盛龙说着这些,胡殊同很快便抓住了重点。

    “龙哥,他们的改造方案你可看到过?”

    李盛龙摇头道:“都用蜡印封着,说实话我要是看到里面写了什么,也就不至于这些天静不下心来了。当时想着帮递一下也没什么,不找我也会找别人,最多是慢一些而已。”

    胡殊同看来,  这几个人此时向上提报改造方案,很合时宜。坐不上双百市场的车,但不妨碍乘这一股东风,做不得国家标准的大型市场或企业,但同样可以得到政府的扶持,因为他们关乎一线的民生问题,  这也十分符合国十条的精神。

    农贸市场的变迁之路是时代发展的真实缩影,世纪之交是它们最辉煌的时候,后来在03年左右整改了一波,  但此后的生存状况愈加堪忧。尤其是产地型的批发市场,随着全国渠道逐渐打开,被严重分流。

    产地批发市场很大的一部分单量便是直供菜市场,本质上同兴与大林渔业的合作也属于这个范畴,同兴以较强的运力和仓储能力把鱼从盘渚带到青岩市面上,相当于实现了产地从沿海到内陆的迁移。

    但各县的批发市场的渠道过于单一,菜市场打喷嚏,农贸市场就会感冒。而且这年头,去菜市场买菜的人越来越少,大街小巷的蔬菜店、水果店、肉店以及综合超市,无不在抢菜市场的客流。甚至于,路边摊就能解决很多人的三餐问题。

    这让胡殊同不由思忖起来双百市场的下探问题,以及它的某种新可能,为什么很多农贸市场的菜只能到菜市场?要知道,超市商店都要有稳定的货源供应,农贸市场为何不能分到这杯羹?照当下这种事态发展下去,产地农贸市场大有几分坐吃等死的意思,  局面打不开最终都会算到菜农头上,除了价格还有挑肥拣瘦。

    但批量性产地农贸市场的桥梁作用,是不会被取代的,跳出老旧的经营观念,它仍是联通上下游的快艇。

    所以,改造正当时,改造的也不仅是基础硬件。

    望着胡殊同的神情,李盛龙心知这家伙又盘算起硬东西来了,实际上这位龙爷之所以和胡殊同走得越来越近,不仅是因为当年帮忙囤蒜的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