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国储肉-《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而且国储肉动辄上万吨,压在这里绝非明智之举。

    若不是这样的场合,胡殊同又想出去走走了。

    假如同兴参与国储肉,最大的问题是库容不足,大蒜已经压得不能喘,一万多吨国储肉,此时无论如何都调配不开。除非他选择断了与盘渚的鱼虾生意,但那是不现实的。胡殊同虽有应急之法,但他又没有钱去做那件事。

    更重要的是,国储肉并不是说拉来的是成吨成吨的冻猪肉,而是一头头直接从养殖场拉过来的活猪!

    也就是说,同兴要建立一套初加工体系,包括检疫、屠宰、清洗、分割。

    胡殊同并非没有想过初加工、半加工,也觉得这是未来必然的趋势,但这时候太早了。同兴自建立本已有很多超乎所料的事,险些彻底打乱胡殊同的节奏,若是此时参与国储肉,他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能力拾掇这样的局面。

    但平城山事件,对胡殊同触动极深,不应痛心疾首之后,还是从前的日子。他更加知道,如果同兴能做国储肉,相当于给大刀阔斧松了手脚。

    这么多年自己一直信奉的无外乎五个字,“把事情做实”,能用数据说话的,便不多费口舌,一行字能说明的,便不要长篇大论。

    此时盘亘于心的,其实很简单,他就是在想到底有没有办法去干这件事?

    这种沉默,却让曾昭达越来越震撼,但凡通晓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这个人一开始就没有想着拒绝,因为拒绝的样实在太多了。但凡通晓人情世故的人也知道,这种深沉的思考不应该流露于当下,因为一旦流露出来,会大肆拔高对方的期待值,最后若不成行,就显得不会处事了。

    他在想的,是自己不可预想的。

    同兴自成立以来,没有得到过任何业内同行的捧场。在制冷学会内部,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人,但每当说起来,没人会提胡殊同的名字,而都以“那个明大的”冠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