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明大青大-《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饭后来到胡殊同的办公室,曾昭达将青岩冷库现状分析报告拿给胡殊同一看,他只拿出来前半属于问题的部分,至于自己阐述的解决办法则没有露出来。
“我正在做市里的冷库整改报告,平城山这件事是行业的地震,但是我通篇做下来很难满意,法子是有,可落实起来难度太大。”
关于青岩冷库的情况,胡殊同找了些资料有个大概了解,远不如曾昭达的这份详实,翻看之后,情况比所知的还要棘手。
“青岩冷库的整改势在必行, 但如何整改,说千道万还是标准确立的问题,设备达标、材料达标, 相比培训种种,这些硬件反而是最容易先做到的。”
曾昭达连连点头,“可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标准的依据又在哪里呢?”
“不知这整件事的流程是怎样的?”胡殊同问道。
“我代表青大专家组和制冷学会专家组向卫生局做报告,他们将听取的意见再行探讨,而后在全市范围内展开行动。”
胡殊同闻言,立时心念有动,这个曾昭达是有所话语的人,可以说是学界与市局的唯一路径,他的话一定会引起重视。
“实际上,市可以有市的标准,而现下最该通行的是怎样的冷库,对我们来说做起来不是难事。我的想法是,对于超过二十年的冷库,从库体到设备要进行全面大修或是更换,对近些年来兴建的冷库主抓培训和安全问题。而且目前几个居民区内甚至还有氟制冷的小型冷库,居民区中的冷库安全隐患太大了,是否可以考虑搬迁之类的事项。”
胡殊同的阐述从安全出发,这与曾昭达的计划不谋而合,做这一行,一切都要排在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之后。
“你的意思是针对这次整改,我们直接出示数据性、设备向的材料,然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下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