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从青缘到同兴-《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姜志鹏拿着激光笔扫过地图,“我们先来看看,青缘每一批货要走的里程,从青缘本部出发,到最北的万家乐,我们需要跨越整个城区,一个往返九十公里。到最东面的青盛市场,一次往返八十公里。”

    乳制品厂只能建在郊区,青缘的厂区位于青岩市东南郊,建了已快三十年,但这些年青岩市北原区发展迅猛,政策支持明显,这便使得青缘自身的城市环境并没有直接改观。

    “再来看同兴的区位。”说话间,姜志鹏的激光笔来来回回在图上画着一条线,语气也跟着明烈了几分,只见那是一条东北西南方向的线,几乎将青缘的服务客户一分为二。

    “同兴到万家乐只有三十公里,其中二十五公里可以走高速和国道,往西看,沿西环路可以在半小时的时间到达青盛市场!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青缘本部跑一趟货,而同兴至少可以跑三趟!”

    “更重要的是,从青缘到同兴可以走环城高速,下路口走国道就能来到同兴,全程用时一小时。把青缘大批量的货存储在同兴,依据相应订单,北方片区的货全部交给同兴来出,不知大家有何异议?”

    这些话在同兴说还是在青缘说,效果差了多倍。首先看到了同兴,每个人都会心里有数,此外这一程走下来,同兴所处位置对青岩北部的辐射,可以说是绝对的地利。姜志鹏说得激昂,底气也正在这里,所以他才带来了这么多人,也让那些用惯了老一套的父亲的老部下们听上一听。

    把议题拿到这个场合,起码会让场面上收敛,而不像在青缘那样,一旦让他们畅谈起来,聊着聊着都开始互相鼻孔视人。运输有运输的利润、市场有市场的规划、定向单子的问题也未必利索,这些人的小九九,不那么容易参得透。

    姜志鹏所言的也与同兴密切相关,所以在同兴开这个会也让人挑不出来毛病。不过在座之人看来,运输和市场暂且不说,有一点已然达成了共识。

    在别人的场子唱自己的戏,别的不说,青缘与同兴的这两位话事人,可以说心无罅隙。

    对很多老牌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把腿交给别人”是不可想象的事,企业掌握不了自己的运输路,不可控的风险会加大多少倍?尤其是冷冻产品,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猫腻多不胜数,而一件两件事就能败了企业的名声。

    所以宁愿投入重金,也要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运输团队。

    姜志鹏早已意识到,运输正在拖累青缘,每个月、每个季度的报表,运输这一块所产生的费用都令人叹息。并不只是来来回回油耗的问题,还涉及到车辆维护保养,涉及到各处相关人员的工薪保险,还要开专门的运输部门会,所有部门都要参加,不知分了多少人精力。

    姜志鹏深信不疑的是,青缘的出路在产品品质、营养分析、研发投入、细化目标客群等等,这才是值得投入的地方。

    这次会议定名是合作研讨会,同兴当然也该有自己的合作构想。

    投影切换之后,是一张同兴的运作图,周边还有一些技术流程表,也在这时胡殊同开了口,“这是同兴的配送流程和温控方案,各条线路运输中的温度问题,同兴这边可以请到技术组到青缘安装后台可视,温控方面各位随时可以监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