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此时,一个清朗的声音在一边角落里悠然地响起:“雾伴山麓云伴风,深谷烟雨浸花红。临水观鱼舟船少,难见故人桂堂东。” “好诗!”卓华抚掌而起,转身望向声音传来的位置,在那个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似乎有一位穿着白色衣袍的人,听声音应该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女子,可是影影绰绰的,看不分明。 “敢问尊驾名讳,晚辈自幼酷爱诗词歌赋,今日能遇到同道中人,甚是欢喜。”卓华朝着那片阴影躬身施礼。 “贫尼法号望月,出家前住在玄黄虚空京畿道玉清别院,玄黄玉族之女。”那声音忽远忽近,明明就在三步开外之地,可让人听起来仿佛是在千里之外。她的声音原本柔和绵软令人听起来十分地舒服,可让卓华听到后,竟然面色大变,冷汗不住地从脖颈出流向了后背,一只撑住桌面的手在不住地发抖。 “敢问前辈闺名可是,可是清疏二字?” “正是!”此时,那道姑缓步走出了墙角的阴影,来到了朗朗乾坤之间。 这道姑,头戴碧玉发簪,身穿一袭宽大的浅白色道袍,手中没有像寻常道士尼姑一样拿着拂尘,而是拎着一把三尺长虹。英姿飒爽地站在众人面前。 她约莫三十多岁地样子,脸上洁白无瑕,面容稍稍有些圆润也有些风霜的印记,可依旧掩盖不住她风韵犹存。 卓华扑通一下,双膝跪地,头磕的地板咚咚直响,口中不迭地说道:“不孝晚辈,叩见老祖。不孝晚辈,叩见老祖。” 玉清疏也不前去搀扶,只管让卓华在那里叩头不止。卓华身后的少男少女想上前去搀扶,被她一个凌厉的眼神给震住了。 直到地板上出现斑斑血迹,玉清疏才开口说了句:“起来吧!” 卓华停止了叩头,可依旧低着头没敢起身。 “我叫你起来。”玉清疏提高了嗓门儿又唤了一次。 卓华这才站起了身子,起身后一个踉跄险些摔倒。玉长生和苏梦灵慌忙上前搀扶。 卓华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两人交换了一下眼神,点了点头就带着店小二下了楼。 “你可曾知罪?”玉清疏在靠栏杆的椅子边坐了下来,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 “知罪!卓华知罪。”卓华大气不敢出,毕恭毕敬地回答道。 “何错之有啊?” “怠于政务,荒废社稷。置复兴玄黄重任于不顾。”卓华脸上的汗滴滴答答地往下淌,脚边的地板湿了一块。 玉清疏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窗外人来人往的街道发呆。 “那年我离开玉清别院后,转去过皇都,在朱雀大街旁寻了一家最豪华的酒楼喝了一顿酒。当时也坐在临街的位子,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些场景历历在目,仿佛是昨夕一般。” 卓华有些怅然若失,玉清疏这么一说,自己的思绪也被勾回到那个峥嵘岁月,不禁低声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