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万事俱备-《高铁首席专家》


    第(2/3)页

    于是,新的推进方案很快又诞生了。

    当然,当时的这个方案距离今天的方案,还要晚大约一年的时间呢。

    而2008年8月1日上线这个方案,其实缘于一位领导秘书的粗心大意。

    北京拿下第29届夏季奥运会申办权后,举国欢庆。

    然而跟申办成功比起来,办好奥运会才是真正的考验。

    头一次举办如此规模的国际盛会,对于东道主来说,实在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奥组委在协调相关资源时,位于不同城市的场馆之间的交通运输问题,成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

    就拿从主会场到天津分会场来说吧,不到二百公里的路程,时间表上的交通时间只能给四十分钟。

    这个速度要求,汽车无论如何也跑不到,飞机呢,还不够起飞降落的工夫呢。

    那位给领导起草讲话的秘书,不知怎么的,在收集资料时竟弄错了年份,拿在领导手里的稿子上,高铁开通的时间,鬼使神差地由2009年变成了2008年。

    领导拿着讲稿给各方作协调,讲到这儿的时候,兴奋地一拍桌子,一锤定音:“等开奥运那会儿,北京到天津的高铁不是就开通了吗?这两个城市的交通,咱们就定下来用高铁吧。”

    这个阴差阳错,让高铁人感觉到的却是兴奋和挑战,他们的回应方式就是——将错就错。

    负责建线的工程人他们的方式更是“简单粗暴”,直接把只争朝夕的这条线路铺在了高架桥上。

    武文杰坐在公务列车里,沿新建的高铁线路从天津驶往北京,一路统计下来,全程166公里的线路里面,有140多公里都在高架桥上。

    高架有高架的优势,自然也有它的麻烦。

    工程专家说,为保证高架桥符合设计要求,他们可没少费心琢磨。

    京津铁路沿线的地基大多属于松软土质,含水量高,透水性差,压缩性高,支承强度低,在这样的土质上铺设高铁所需的无砟轨道,那些老师们也没教给咱们成熟的经验,因为线路的情况不同,他们并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只能靠咱们自己琢磨和探索。

    “你们知道吗,为了有效控制松软土地基地区的路基变形和桥梁沉降,满足软土地基和区域沉降条件下铺设无砟轨道的要求,我们在铁路沿线填埋了大量水井,为的是控制沿线地下水的开采。还大幅度增加桥梁的桩长和桩径,并把支座设计成可以调高的。轨道的扣件也是可以调节的。”

    工程专家的介绍术语太多,显然是过于专业了,让造车出身的武文杰听来似懂非懂,但他听后至少明确了一点,那就是,他们造的高铁跑在这样的轨道上是绝对可以放心的。

    各领域专家们一路看着聊着,公务列车从东向西进入了北京市通州区,不一会儿就驶上了凉水河特大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