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摄政-《斗鸾》
第(2/3)页
局势的发展让明鸾看得目瞪口呆,心想燕王这回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做戏做过头了!要是他不那么拖拖拉拉的,迟迟不肯接受皇位,事情早完了,朝臣们又怎会渐渐倾向于让他摄政呢?可他话都放出去了,此时又没法下台,也只能做个半调子的摄政王了。可他盘算落空不要紧,却叫朱翰之怎么办?!他一日做不成皇帝,朱翰之就要提心吊胆一日,真是没事找事,还要连累别人!
明鸾没好气地暗暗骂了燕王几日,又让王宽暗中传信给朱翰之,只是迟迟未能得到回音,心下有些焦急。但章寂近日心情颇佳,她怕叫他看出来,不敢露出半点异色,心中颇为郁闷。
安国侯府那头要办丧事,近日正摆灵堂,章寂自见了皇帝一回后,就再也不肯过去了,明鸾过府打了个转,安抚了文龙与元凤几句,也不再理会。文龙与元凤一边伤心母逝,一边要照料即将临盘的袁氏,还要操办丧礼,忙得不可开交,送了丧信去杭州催章敬快回,章敬那边却说军务繁忙。无法脱身。连喜姨娘也不放回来。
章敬又上书皇帝,表示自己本想为妻奔丧,但任上公务颇紧急,又发现了建文余孽的踪迹,不敢因私擅离职守,请皇帝见谅。
皇帝本来是想让他回京替姨母操办丧事的。见了折子,倒犹豫了。燕王劝他,军务要紧,沈氏都已经死了。章敬回京也没多大用处,倒是早日把建文余孽铲除了,也省得沈氏在泉下还为皇帝担心。皇帝心知沈氏怨恨自己,绝不会担心的,心里难受了一阵,就允了章敬所求。
父亲不能回来,家中没有大人做主。文龙与元凤无奈,也只得勉力操持,袁氏挣扎着要帮忙,又动了一回胎气,兄妹俩担心她会出事,再不敢让她劳累了。袁氏便说:“我此时帮不上忙,心里实在着急,可你们小孩子家哪里经过这些事?不如到那边府里去,请四太太过来搭把手的好。”
林氏还在常熟呢。且又要带两个男孩儿,袁氏这话除了赢得文龙元凤兄妹的感激,一点用也没有。文龙本想请明鸾过来帮一把,但元凤觉得自己从小受长辈教导,还觉得手忙脚乱,明鸾连礼仪都是勉强练熟的,这种大事哪里料理得来?况且她还要照顾老迈的祖父呢,便不肯答应,反而建议写信去请陈氏回来。
明鸾最近刚收到陈家在京中开的商行伙计捎来的信。言道陈氏在吉安娘家住得很开心。与外祖父母、舅舅舅母及表弟妹们享受着天伦之乐,心情好了许多。胃口也好了,人也胖了一圈,不再避着见人,心里正高兴呢,哪里愿意她回京来?万一她在京城里遇到什么流言蜚语,又想岔了,那该怎么办?就推说母亲近日身体有些小恙,不能赶路,婉拒了元凤。
元凤有些不高兴,疑心是明鸾故意推托,还是文龙替明鸾说了句好话:“当初母亲与小沈氏合谋,将三婶娘的名声毁得厉害,如今你还要请她抱病过来为母亲操办丧事,知道的人说是咱们大房与三房亲近,不知道的,还当妹妹是那等轻狂的人呢!三妹妹是给我们兄妹留面子,才找了个借口,便是故意的,也是母亲不对在先,你何必与三妹妹生气?”
元凤语塞,哽咽道:“是我忘了,只是死者为大,瞧着母亲的后事这般简陋,我却有心无力,心里难免……”
文龙叹了口气:“母亲是沈家女,身上本就有不少是非,正该避着闲言碎语才是,当日祖父有言在先,就是顾虑到这一点。况且父亲也是这个意思。你也不必替母亲委屈了,谁叫这一大家子的人,几乎个个都被母亲算计过,吃了不少亏呢?”
元凤无法,只得答应了,沈氏的丧礼就简化了许多,原该停灵七七四十九天的,因章寂说天热,恐尸首放久了气味难闻,袁氏也附和,便只在家中停了七天,就送出城去,安放在常氏棺木曾经待过的庵堂里,只等日后有时间,再送回老家。
沈氏的丧事一办完,元凤就病了一场,养了几天才缓过来,心里又添了几分不安。虽说武陵伯府正在守孝,但自家母亲出殡,李家居然只安排了下人路祭,一个主人也没上门吊唁,特别是李玖,论名分当是沈氏的女婿,也不曾上过门,莫非李家对亲事的态度有异?
第(2/3)页